中国制造大势无人能代替 | 2022年09月10日 阅读模式

中国制造大势无人能代替

不知道是大家唱衰市场,还是疫情导致的心理影响,现在一些企业似乎很消极,他们在消极等待,不积极的设法改变现状,这不就跟一个人身体不好时,就这样拖着不去治疗一样,会有多么可怕的结果。

其实国际市场需求非常旺盛,原因有三个:

第一是国际产业链再造,引起了“休克式“断货。从历史经验上看,产业链建设完成一般需要15年左右时间。我们国家也是从90年代初开始,到了2013年左右才完成产业链的建设。产业链建设过程中的最大特征,是市场对设备和原材料等基础物质的需求旺盛!同时,在产业链转移时,旧的产业链遭到破坏,而新产业链没有完全形成的过程中,会出现产能不足,市场上随之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各个层面和环节上的物价上涨了。我们已经看到了西方国家以及日本等国在这次全球产业链转移和再建的过程中,出现了物价上涨的现象,甚至美联储也不得不多次通过加息来控制物价上涨,但控制物价只能直接控制投资量导致的市场需求,而对小企业以及民生的刚性需求而言,是无法通过加息实现的,当市场中货币减少,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又成为了这些刚需的选择!

国际需求旺盛的第二个因素,是这3年疫情,压抑了人们的消费欲望,推迟了消费周期。随着欧美等国家对疫情采取“躺平”的做法,这几年被压迫的消费欲望和需求渐渐的被释放出来,这些国家终端消费暴涨,直接导致了市场对生产企业旺盛的生产需求。在目前产业链再建过程中,全球综合产能不足,导致了一些国际采购商不得不再回到中国市场进行采购,所以我们看到了中国出口在五到七月份出现了明显的高速增长,随着国际市场进一步恢复,各国通航再现了疫情前的繁荣,中国出口将会更加旺盛!

第三个因素,疫情持续的时间太长了,改变了很多人的生命价值观,一部分人的消费观念以前是从长计议,慢慢消费,现在转变了,他们开始追求快乐,有了即时消费的心态。用消费带来的快感来填补内心由于疫情带来的莫名缺失,这种心理影响可能会持续很久。

旺盛的国际市场需求是我们中国出口的机会,虽然现在到处充斥着国际产业链转移的信息,但国际产业链转移其实是一个理想的理论状态,可能无法实现,即使实现也需要经过最少15到20年的时间,因为产业链是利益链,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产资源、不同工业基础、甚至不同价值观的各个国家实现统一的利益价值是很难的事情,其中任何一国的政策变化都会影响整个产业链。

尽管现在越南,印度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在积极地发展,但这些国家只能完成加工或者给大厂加工产品,对设备制造、基础部件的加工,他们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这些国家代替不了中国产业链完整的供给能力。

中国的产业基础是在原来计划经济时代强大的工业基础上改良而产生的,建国后的几十年,也就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建设了基础的工业体系,培养完成了人才储备。等到改革开放之后,大家都放开搞了,基础工业的力量和人才能力都展现出来,而越南和印度根本没有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基础,所以新产业链的诞生需要他们补充很多基础要素,同时,越南是人口小国,就算越南全面工业化也无法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而印度是生来“躺平”的国家,大部分印度人的幸福感,并不是来自于物质满足,而是精神层面的需求,他们有健康的身体,却都不愿意劳动,所以利用印度代替中国制造只是个开玩笑的故事,但是印度人一旦精神层面打通了,可能就打通了智慧通路,容易产生“大人才”,所以印度有有思想的哲人、有精英,但思想家和精英都不能做产业,产业是普通劳动者做的事情。

所以,国际产业链如果要顺利地完成转移,除非中国企业自己放弃,换句话说,在未来15年内,如果没有突发国际大事件,只要中国企业愿意,并且积极的参与,没有任何国家能够代替中国制造。

现在我们知道了,世界产业链原来只是口头上的去中国化,实际上对中国产品仍然有旺盛的需求,企业出口真是有大市场。但出口的出路是关键,做企业不同于做买卖,一买一卖做价差获得利益,做企业不是简单的靠商业流通获得利益,而是产品源源不断地向商业领域输送利益,对于以逐利为唯一目的的商业社会,能向客户提供利益保证条件是生产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出口销售要能证明企业的产品能保证采购者和客户使用产品时的利益无损性,所以企业围绕着利益点广泛宣传,自然就能获得全球的广大市场。

目前企业最难的是变革或者变形带来的困惑,比如由于市场的变迁,以往有效的销售方法丧失了效力,现在工厂还面临用工难、成本高、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再有就是媒体和环境的唱衰影响了企业主的心理,这些都给企业主带来了困惑。

如果企业主能走出错乱的环境和媒体唱衰的影响,从企业本质出发,放弃所有纠结的情感,再整理企业,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首先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不计生产成本,提高用工工资、减少无效成本,把出口产品价格加上去,不用怕加价,我们的产品加价20%也会有人买。有效地使用高成本再造企业,中国出口企业会在国际市场挣的盆满钵满,唱衰自己是来自魔鬼的暗示,拒绝它!我们出口企业要信心满满地走进国际市场,挣外国人的钱!


美元正在加速回流,这次谁会倒下?

2022-09-06   来源: 新浪网

最近全世界的美元资本,出现了加速回流的迹象,而现在距离美联储9月加息,还有半个月的时间,资本的提前集中流动,反应了对未来的某种预期,应该说是比较一致的。

通常来说,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一般就是两个方面因素的推动。一个是逐利,一个是避险。

从逐利的角度看,美国现在资产价格,不管是楼市,股市还是债市,基本上都是在相对偏高的位置,不存在太好的投资价值,如果说还有什么吸引资金回流的,主要是利差扩大的预期,也就是美国加息,像我们和日本降息或者不动,利差就会扩大,那资本就会倾向于去利率收益更高的地方逐利。

但是这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欧洲现在的加息预期,比美国还高,因为欧洲的通胀问题,由于能源危机的原因,要比美国严重。欧洲后面倾向于采取更大幅度的加息,来抑制通胀。有没有用,咱们先不说,但是这使欧美之间的利差不会再扩大,也就是说从利差的角度去看,欧洲的资金,理论上不应该再继续大规模流向美国,但这跟现实也不符。

那剩下的就只有避险的需求了。全世界的资金蜂拥流向美国,这里面隐含的是某种悲观预期,而美国成为了国际资金的避风港。反过来,这预示着全世界接下来可能都不会很太平,就算世间本无事,美国出于自身的利益,也要庸人自扰之。

如此一来,我们再去看最近的资本流动和各国的汇率变化,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最近日元贬值突破了140大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整数关口。同时欧元贬值与美元实现了平价,这也是多年来的一个衡量欧元贬值的重要基线。

而人民币,近期也贬值突破了6.9,一度摸高6.94,很显然,整数关口7,对于人民币汇率来说,也具有很重要的心理意义。这个时候对于人民币汇率而言,是需要进行一定程度干预的。

据央行9月5日消息,为提升金融机构外汇资金运用能力,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9月1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即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8%下调至6%。

很显然,外汇存款降准,就是要在金融市场释放美元流动性,缓解资金流出的压力。而且这次外汇降准的幅度很大,一次达到了2个百分点,后面大幅下降的空间已经比较低了。

但是这一轮美国加息,目前看只能算是棋到中局,后面还有更严峻的挑战。目前我们尚有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储,总体上来说是安全的,只是很多小国家,外储规模已经快要耗尽,恐怕撑不过这个冬天。

今年上半年,我们的外贸顺差结余3810亿,抵消了同期的大部分美元资本流出,所以现在我们的外汇储备,还可以维持在3万亿的规模之上,有这道金融防火墙,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但是还有很多国家,今年不仅是外贸逆差,在消耗外汇储备,而且还要承受大量的美元流出,进一步消耗了外汇储备。在这个时候,如果短期外债面临集中到期,那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债务违约。

今年以来,土耳其、阿根廷、智利、南非、印度等国货币兑美元汇率贬值幅度较大,而巴西、印度、南非外汇储备消耗速度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以外储总额/月均进口金额计,阿根廷、南非、土耳其的“覆盖”月数已经低于6个月的“警戒线”。 今年上半年,土耳其、墨西哥、印度、阿根廷等国贸易收支状况较2019年同期明显恶化;2021年,印度、南非、印尼、土耳其等新兴市场国家财政赤字率明显高于1997/2008/2015历轮危机前的一年;此外,今年上半年,阿根廷、土耳其、南非的外储/短期外债之比已经接近、或低于100%的警戒线,对外偿债压力相对较大。

西方国家是重要的资本输出国,它们借出外债的时候,为了防止别人赖账,有个特殊的连坐设计,就是一旦某一笔外债出现违约,那么就会触发其他外债中的集中赎回条款。也就是不得出现任何一笔外债违约,否则会触发其他外债同时提前到期。

如果这些国家的外债中,有部分债务采用了类似的触发条款,那么基本上就会形成连环雷,可以说以他们自身的实力,是无力回天的。以美国目前的加息进度,到年底,很多国家将来到违约的悬崖边缘。

而世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关键时刻,作为最主要的资本输出方,是拉一把,还是推一把,可以说这个时候,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全看美国的心情了。